不再是「這麼近 那麼遠」

鄺黃麗明傳道

當大家看到這份通訊時,在新州應該是已經解封了,大家可能已開始忙著預備聖誕,期待趁此節日與一眾親友聚首一堂。在巿面上逐漸恢復正常時,大家的教會生活、與人接觸的熱誠是否也逐漸恢復了?

印度詩人泰戈爾的《飛鳥集》中,有以下幾句說話:

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

不是生與死的距離

而是我站在你面前

你卻不知道我愛你

已經是面對面了,但那份真摰的感情,卻未能讓對方感受到,心意不能溝通。實在可惜!不要說愛侶會出現這種問題,其實在日常生活中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也會出現落差;俗語所謂:你有你講,我有我講,雞同鴨講。 各說各的,大家在不同的「頻道」(唔啱channel);就在這種情況下,只會越講越糟糕,「牛頭不搭馬咀」,最後大家都不能再繼續對話了;更甚的就是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。

在聖誕節期間,教會或多或少也會安排一些福音的聚會或事工;當我們往外接觸新朋友時,我們也要留意,會否有「雞同鴨講」的情況出現呢?

筆者經常鼓勵肢體,在傳福音時,不要硬銷,自說自話地把福音的內容如數家珍說出一遍,便是完了佈道。其實,有否想過,對方能否明白你的用詞、跟上你的思路;甚至,對方是否對你所講的福音有興趣呢?

正所謂:知己知彼、百戰百勝。若你不先聆聽對方的需要,如何把福音適切地與他人分享呢?當對方正面對失業的壓力,你對他說「天堂的美好」,這對他來說,天堂實在太遙遠了。又或者對方處於精神焦慮的狀態,你對他說「人人都有一死,死後且有審判」,這不單對他沒有幫助,反而是雪上加霜。

在澳洲,我們會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,所以,在聆聽的過程中,要先把自己的想法及文化等等放下,用時間去聆聽對方的近況,用心靈去感受對方的需要 (put yourself in someone’s shoes),這就是「同理心」。正如保羅說:「向軟弱的人,我就做軟弱的人,為要得軟弱的人。向甚麼樣的人,我就做甚麼樣的人,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。」(哥林多前書 9:22)

一邊了解他的情況,一邊想想在信仰上,怎樣回應他的需要。當他孤單、缺乏愛,告訴他主耶穌愛他,願意來到世間,聖誕節正是紀念基督降生的節日。當他生活上有極大的壓力時,告訴他主耶穌是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,鼓勵他祈禱,讓他經歷從神而來的平安。

我們還要留意,在講述福音時,每講完一個部份,也要停下來,問問對方是否明白,有沒有回應等等;要給予對方回應的機會。嘗試用一個對談的形式分享福音,而不是用單向的模式去教授福音。在過程中,也要留意「時間」。筆者曾遇到有信徒,向人傳福音時,滔滔不絕,單向式地向新朋友講足兩小時,這實在把新朋友嚇怕了;我們要「知所進退,能收能放」。

最後,祈求聖靈常在我們心裡作工,不單保守我們傳福音的心志,更賜我們諸般的智慧,將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。行筆至此,筆者在這裡,也祝願大家在聖誕節日中,再思救主降生,被主的愛充滿心靈,得著更新,成為基督耶穌的精兵,邁向新的一年!